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

Nonfiction, History, Asian, China
Cover of the book 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 by 李江琳,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李江琳 ISBN: 3179570836387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July 1, 2010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李江琳
ISBN: 3179570836387
Publish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ublication: July 1, 2010
Imprint: 聯經出版
Language: Chinese

《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是重建漢藏之間兩個歷史真相的第一本書。
1959年3月17日,達賴喇嘛開始一生流亡的命運。
他為何出走?如何出走?

返回歷史現場:經歷者和流亡者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達賴喇嘛是1959年出走,而不是1951年或是1956年出走?
為什麼拉薩民眾在1959年3月10日幾乎傾城而出,阻止達賴喇嘛去軍區司令部觀看演出?
1954年,達賴喇嘛赴北京訪問時,拉薩民眾並沒有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

14天的顛沛流離,崎嶇顛簸的遙遙路線,
到底是毛澤東放走的「讓路說」?或是反動分子策畫的「劫持說」?

是什麼導致「拉薩事件」演變為「拉薩戰役」?在中國與西藏的歷史上留下重重謎團。
1959年,發生第一次「拉薩事件」,
1989年,發生第二次「拉薩事件」,
2008年3月,「拉薩事件」再次爆發。這是50年來拉薩發生的第三次暴動。

暴動的過程中,一名拉薩青年高喊:「我們是你們49年前殺死的人,我們又回來了!」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這句話中隱含的痛楚?

唯有返回歷史現場,聆聽經歷者和流亡者的真實故事,
靠正義、勇氣和愛,讓世人知道所有真相,重獲和平!

作者李江琳近年來致力於西藏問題的研究,每年都從紐約飛到印度尋訪西藏難民定居地點,傾聽和記錄第一代流亡藏人的人生故事。通過調查研究,對西藏歷史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為了讓大家真正了解50年代在藏地發生的真實情況,她綜合了中共官方出版的資料,以及漢藏雙方親歷者的第一手資料,尋找1959年的兩個真相:
1 拉薩事件和拉薩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
2 達賴喇嘛為何出走?如何出走

為什麼是歷史謎團?
1959年3月達賴喇嘛出走事件,海內外有多個版本流傳。在中國有「民間版」和「官方版」兩個主要版本。「民間版」即「讓路說」:當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是毛澤東放走的。「官方版」則是「劫持說」,這個說法首見於1959年3月28日發布的《新華社關於西藏叛亂事件的公報》:「這些反動分子……在3月17日悍然將達賴喇嘛劫出拉薩。」儘管達賴喇嘛隨即發表聲明公開否認,但官方一直堅持這個說法。這兩個版本至今還在流傳。
對於達賴喇嘛出走的原因,書中的陳述是3月17日那天有兩發砲彈落在羅布林卡,在請示乃穹神諭後,得到的指示「快走!快走!今晚就走!」神志迷狂的神諭抓起紙筆,清楚地畫出一張路線圖。
但乃穹神諭的話只是達賴喇嘛考慮的因素之一,那兩發射向羅布林卡的砲彈才是促使他做出決定的主要原因。

他相信,如果民眾不再有保護的目標,他們很快會離開羅布林卡,自行解散。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避免大規模流血。

歷史不會說謊,歷史不能迴避,是時間的最好見證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1959年的事件,弄清楚1959年3月,拉薩到底發生了什麼,否則永遠不會理解藏民族的傷痛,也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每隔20年左右,西藏就會出現暴動。

本書附有數十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是最好的歷史知識教育。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1959:拉薩!──達賴喇嘛如何出走》是重建漢藏之間兩個歷史真相的第一本書。
1959年3月17日,達賴喇嘛開始一生流亡的命運。
他為何出走?如何出走?

返回歷史現場:經歷者和流亡者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達賴喇嘛是1959年出走,而不是1951年或是1956年出走?
為什麼拉薩民眾在1959年3月10日幾乎傾城而出,阻止達賴喇嘛去軍區司令部觀看演出?
1954年,達賴喇嘛赴北京訪問時,拉薩民眾並沒有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

14天的顛沛流離,崎嶇顛簸的遙遙路線,
到底是毛澤東放走的「讓路說」?或是反動分子策畫的「劫持說」?

是什麼導致「拉薩事件」演變為「拉薩戰役」?在中國與西藏的歷史上留下重重謎團。
1959年,發生第一次「拉薩事件」,
1989年,發生第二次「拉薩事件」,
2008年3月,「拉薩事件」再次爆發。這是50年來拉薩發生的第三次暴動。

暴動的過程中,一名拉薩青年高喊:「我們是你們49年前殺死的人,我們又回來了!」有多少中國人知道,這句話中隱含的痛楚?

唯有返回歷史現場,聆聽經歷者和流亡者的真實故事,
靠正義、勇氣和愛,讓世人知道所有真相,重獲和平!

作者李江琳近年來致力於西藏問題的研究,每年都從紐約飛到印度尋訪西藏難民定居地點,傾聽和記錄第一代流亡藏人的人生故事。通過調查研究,對西藏歷史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為了讓大家真正了解50年代在藏地發生的真實情況,她綜合了中共官方出版的資料,以及漢藏雙方親歷者的第一手資料,尋找1959年的兩個真相:
1 拉薩事件和拉薩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
2 達賴喇嘛為何出走?如何出走

為什麼是歷史謎團?
1959年3月達賴喇嘛出走事件,海內外有多個版本流傳。在中國有「民間版」和「官方版」兩個主要版本。「民間版」即「讓路說」:當年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是毛澤東放走的。「官方版」則是「劫持說」,這個說法首見於1959年3月28日發布的《新華社關於西藏叛亂事件的公報》:「這些反動分子……在3月17日悍然將達賴喇嘛劫出拉薩。」儘管達賴喇嘛隨即發表聲明公開否認,但官方一直堅持這個說法。這兩個版本至今還在流傳。
對於達賴喇嘛出走的原因,書中的陳述是3月17日那天有兩發砲彈落在羅布林卡,在請示乃穹神諭後,得到的指示「快走!快走!今晚就走!」神志迷狂的神諭抓起紙筆,清楚地畫出一張路線圖。
但乃穹神諭的話只是達賴喇嘛考慮的因素之一,那兩發射向羅布林卡的砲彈才是促使他做出決定的主要原因。

他相信,如果民眾不再有保護的目標,他們很快會離開羅布林卡,自行解散。他希望以這樣的方式來避免大規模流血。

歷史不會說謊,歷史不能迴避,是時間的最好見證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1959年的事件,弄清楚1959年3月,拉薩到底發生了什麼,否則永遠不會理解藏民族的傷痛,也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每隔20年左右,西藏就會出現暴動。

本書附有數十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是最好的歷史知識教育。

More books from China

Cover of the book Young China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Idée d'itinéraire - La Route de la soie en Chine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Policy Metamorphosis in China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辰子說林——二戰媒體人張慧劍的中外考察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Managing God's Higher Learning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A Cowherd in Paradise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Live and Work In Hong Kong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Revival: The Tragedy of Ah Qui (1930)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Frasario Italiano-Cinese e mini dizionario da 250 vocaboli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China: Up Close and Personal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Shadow Dancing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The Secret War for China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2014 Defense Department China Military and Security Report: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Space and Missiles, Force Modernization, Technology, Taiwan, Air Defense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Forming the Early Chinese Court by 李江琳
Cover of the book Chinese and Indian Warfare - From the Classical Age to 1870 by 李江琳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