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2016增修版)

Nonfiction, Social &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2016增修版)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城邦出版集團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Author: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ISBN: 3119862622988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August 2, 2016
Imprint: 貓頭鷹 Language: Chinese
Author: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ISBN: 3119862622988
Publisher: 城邦出版集團
Publication: August 2, 2016
Imprint: 貓頭鷹
Language: Chinese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書了。今日看來,歐威爾的預言錯了,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發生……
資訊發達的今日,政治人物訴求的不是富有邏輯的政見,而是個人魅力;新聞訴求的不是專業與真相,而是悲情與娛樂。自從電報、新聞、電視、網路等傳播媒介出現,數千年習以為常的知識承載方式在百年間被打破。
改變的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媒介,也改變了知識結構,使得人類思考方法與行為舉止產生變化。長篇大論變得沒人想看,標語式的短句或誇張的警句才能勾動人心,這並非因為網路和臉書的誕生而來的後果,而是百年來新聞標題、電視節目教會我們的。
拋棄過去書寫文字所呈現的邏輯思辨,我們變得更容易決定,但也更為輕率。我們接觸的資訊更多,但資訊無用的比重卻是更高。那是一種沒有質疑,照單全收的求知方式且無人倖免。然後,電腦與網路社群在二十一世紀更沒日沒夜地吸引我們的目光,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當無處不媒體、也無處不娛樂,於是,我們或將毀於自身所愛。
【各界誠摯推薦】
石世豪(NCC主任委員)
胡幼偉(師大大傳所教授)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
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劉幼琍(政大廣電系研發長)
蔡念中(世新廣電系教授)
羅智成(文化評論者)
羅曉南(世新新聞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好評】
身為好萊塢時代狂熱的宣揚者,我曾公開反對波茲曼對於未來的暗黑描述,那是一個飽受媒體轟炸的未來。但是,時間已經證明了波茲曼的觀點是對的。他精確地預測到年輕人將會繼承一個狂熱耗盡一切的媒體文化,裏頭充斥著浮華、八卦與貪婪。
──卡蜜兒.帕葛莉亞
精彩卓越、論述有力的重要著作。書中盡是波茲曼的指控,也是目前所見過最無可反駁的。
──強納森.亞德里(華盛頓郵報書報周刊)
波茲曼承接了麥克魯漢理論未及的部分並建立起自己的論述,內容同時具有學者的智識以及說故事的人的機智。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本書出現的正是時候……現在我們必須面對波茲曼預見景象所帶來的挑戰。
──強納森.寇卓

View on Amazon View on AbeBooks View on Kobo View on B.Depository View on eBay View on Walmart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書了。今日看來,歐威爾的預言錯了,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發生……
資訊發達的今日,政治人物訴求的不是富有邏輯的政見,而是個人魅力;新聞訴求的不是專業與真相,而是悲情與娛樂。自從電報、新聞、電視、網路等傳播媒介出現,數千年習以為常的知識承載方式在百年間被打破。
改變的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媒介,也改變了知識結構,使得人類思考方法與行為舉止產生變化。長篇大論變得沒人想看,標語式的短句或誇張的警句才能勾動人心,這並非因為網路和臉書的誕生而來的後果,而是百年來新聞標題、電視節目教會我們的。
拋棄過去書寫文字所呈現的邏輯思辨,我們變得更容易決定,但也更為輕率。我們接觸的資訊更多,但資訊無用的比重卻是更高。那是一種沒有質疑,照單全收的求知方式且無人倖免。然後,電腦與網路社群在二十一世紀更沒日沒夜地吸引我們的目光,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當無處不媒體、也無處不娛樂,於是,我們或將毀於自身所愛。
【各界誠摯推薦】
石世豪(NCC主任委員)
胡幼偉(師大大傳所教授)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
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劉幼琍(政大廣電系研發長)
蔡念中(世新廣電系教授)
羅智成(文化評論者)
羅曉南(世新新聞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好評】
身為好萊塢時代狂熱的宣揚者,我曾公開反對波茲曼對於未來的暗黑描述,那是一個飽受媒體轟炸的未來。但是,時間已經證明了波茲曼的觀點是對的。他精確地預測到年輕人將會繼承一個狂熱耗盡一切的媒體文化,裏頭充斥著浮華、八卦與貪婪。
──卡蜜兒.帕葛莉亞
精彩卓越、論述有力的重要著作。書中盡是波茲曼的指控,也是目前所見過最無可反駁的。
──強納森.亞德里(華盛頓郵報書報周刊)
波茲曼承接了麥克魯漢理論未及的部分並建立起自己的論述,內容同時具有學者的智識以及說故事的人的機智。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本書出現的正是時候……現在我們必須面對波茲曼預見景象所帶來的挑戰。
──強納森.寇卓

More books from Social Science

Cover of the book No Enemies, No Hatred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The Law and Child Development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ReshapingTheFuture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Listening to Killers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Block Granting Medicaid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Ideological Conflict in Nepal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Brother Number One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Lesbian Utopics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Tax Reforms toward Fiscal Consolidation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Barrel-shaped vessels in context: a long-range model of dairy production in Eastern and Central Mediterranean during the Late Fourth and Early Third Millennia BC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State and Society Responses to Social Welfare Needs in China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Viewpoints on the Boston Tea Party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The Future of Work in Information Society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Cover of the book 「雑談で使える、ほんとにあった面白い話」(春編) by 蘇.阿姆斯壯(Sue Armstrong)
We use our own "cookies"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improve services and to se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By using this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