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游伊甄 | ISBN: | 7227869267090 |
Publisher: |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Publication: | April 26, 2016 |
Imprint: | 城邦印書館 | Language: | Chinese |
Author: | 游伊甄 |
ISBN: | 7227869267090 |
Publisher: |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Publication: | April 26, 2016 |
Imprint: | 城邦印書館 |
Language: | Chinese |
*此書為固定版面格式,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閱讀*
一部記載臺灣精密機械業發展的鉅作!
耗時兩年,以人物為經,以時代大事件為緯;
臺灣工具機產業最重要的十一位推手如何讓MIT航向世界?
報考機械系、進入工具機業、投資精密機械業,必研讀本。
臺灣工具機產業承襲二戰後,由日本統治者所遺留下來的工匠傳統,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所攜來的資源之雙重背景,從戰後一九五○年代萌發,成為臺灣產業升級最堅實的後盾。無論是最早的農業,到一九七○年代帶領臺灣經濟起飛的紡織、重工業,都有工具機產業在背後默默地支持。這樣的產業進程,除了構基在時代背景上,更有無數產官學的人力物力投入,才產致這般的成果。
書中記錄了十一位工具機產業推手的故事。他們來自學術界、產業界、政府,各自擁有不一樣的學思養成過程,相同的是對於工具機產業的熱情。就是這群幕後推手,將臺灣的工具機產業推向世界。本書記述了這段篳路藍縷的歷程。看他們,怎樣將臺灣從蕞爾小島打造成為先進機械大國,成就如今有口皆碑的臺灣MIT品牌。
臺灣的產業持續升級,找尋在世界上的立足點,工具機產業也在這樣的浪頭上,繼續牽引臺灣前進,迎接智慧製造的嶄新挑戰。
▍作者介紹
游伊甄
喜歡挑戰各種訪談。寫稿,也拍紀錄短片。在每一次採訪工作中蒐集生命的故事,創作出故事的
生命。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班。
總策畫/鄭友仁博士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AIM-HI)的創立主任。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創新研究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士、美國國際磨潤學會(STLE)會士、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儀器設備合作開發績優研發獎、美國國際磨潤學會(STLE)Walter D. Hodson最佳論文獎、通用汽車公司最高技術獎章-Charles L. McCuen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東元獎、有庠科技獎座等重要獎項與榮譽。
▍目錄
推薦序 彭駿隆
出版序 鄭友仁
自 序
PART 1 機械史專題:臺灣精密機械的成長歷程
PART 2 人物專訪
追逐火車頭夢想的不老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資深退休教授馬承九
跨域研發與產學合作先驅者─國立成功大學講座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
機械產業的推手─創智智權公司董事長、前工研院協理蔡新源
耳聽、眼看、手觸、設計到操作,全能的黑手老闆─楊鐵精密董事長楊日明
遠東機械,技術領先,從輪圈滾出六大事業─遠東機械榮譽董事長莊國欽
精密機械的故鄉:精機一甲子,品質一輩子─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
東台搶攻高階工具機市場,新芽綠成森林─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
穩、鍊、誠,追求更好,永無止進─永進機械董事長陳伯洋
併肩起步GO,航向世界第一大!─友嘉實業集團總裁朱志洋
傳動科技系統的王者,「滾」出世界第一等─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
最強悍的溫柔:女力領導,從鑄造業到整機廠─穎杰鑄造、金豐機器董事長涂美華
PART 3 附錄:臺灣精密機械史年表
▍出版序
這本專書從策畫到完成,歷經兩年的時間,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從過去尋找未來,透過每一位受訪者、每一家企業與機構的故事,構築一條臺灣精密機械史的時空隧道―從二戰時期的百廢待舉,乃至工業 4.0(智慧製造)的未來革命。
我身為機械系的老師,投注一生精力於精密機械領域的學術研究。於此同時,在我的學思歷程中,我看到機械技術、機械產業的發展,背後源自於一群奮戰不懈的人們,用他們的頭腦挑戰時代浪潮、用他們的雙手推動著機械產業前進。我們應該為此留下紀錄,回顧而能夠前瞻,藉由爬梳發展沿革來預見未來高階製造的趨向。
因此,我領導國立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M-HI)團隊,總共專訪十一位產官學的先進與企業主,邀請他們用自身的故事共同來參與這本機械史專書的製作。
我們第一位前往拜訪的對象是年逾百歲的馬承九教授。馬老師在訪談過程中,中、英、德三語並行,談起他最愛的機械,炯炯有神。諸位產學大老以及機械大廠的董事長們,也都是在全球行旅、會議滿檔的行程中,排除萬難地空出時間來,把自己從求學、創業、巔峰起落,乃至於往後的企業抱負,毫不保留地一一訴說。感謝每一位受訪者的分享,也謝謝訪談過程中,曾經幫助我們的每一位人員,讓我們能夠共同完成這本重要的作品。
我們注重人物訪談,口述歷史為主,輔以文獻材料,描摹出臺灣精密機產業的發展軌跡。我們關注的重點有三,分別是這十一位受訪者的生命史、這十一所機構的發展史,以及他們對於臺灣精密機械業,特別是在工具機產業發展的影響。臺灣的精密機械業具有特殊的產業聚落,中小型企業叢聚,數量達千家以上,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整機廠和協力廠合作無間,闖出成本低、品質好、交期短的國際競爭力。臺灣的精密機械業具有穩重與冒險的雙重性格,既堅守本業,同時又要勇於開拓未知的國際市場。我們透過全書十二則專題,鑑往知來,細數臺灣的精密機械業有何優勢,又如何因應不同時代浪潮的襲擊。
中正大學所處的嘉義,正位於臺灣的機密機械走廊。我們希望藉著這樣的地緣關係,加強跟精密機械產業的合作,共同面對未來產業升級的挑戰。臺灣的工具機業,目前正全力迎接新工業世代的來臨。工業 4.0 強調智慧製造,在製程中,除了機械以外,還需要感測、通訊、雲端、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的相互支援。AIM-HI 在理工領域的整合研究之外,更進一步地帶入企業管理、行銷、口述歷史等人文社科的元素,企圖從更多元的面向來關照產業發展。
我於二○一一年主導AIM-HI 成立,AIM-HI 是中正大學精密機械製程的研究中心,以跨領域的思維發展學術研究,用務實的眼光,開展有益於實務的視野。我們看到產業跨領域整合的趨勢,精密機械業所需的人才,除了機械本科之外,也需要更多通訊、管理、設計、行銷等各領域人才的投入。我們注重跨領域整合,並且投注心力於培育產業人才,包括:辦理國際菁英種子營、雙聯學位、前瞻製造系統學程等多項方案。臺灣的精密機械業係以二戰遺留的舊設備起家,至今擁有強悍的自製與外銷能力,是幾代人的努力走過七十年的成果,未來更需要產官學攜手合作。中正大學與 AIM-HI 也將持續致力於技術研發、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等重要工作,一同迎向智慧製造的新挑戰。
▍推薦序
我環遊世界,再次看見臺灣/彭駿隆
我在二○一五年,背起大背包,用八十天自力環行世界一周。風景與人情之外,被騙、被搶、飛機降錯機場……狂奔和漫遊的時刻都是經歷。
這趟旅程讓我重新認識了樂觀、寂寞、疲憊與勇敢。當我回到台灣土地的瞬間,感動的眼淚潸然而下,原來我有這麼滿的勇氣,帶著自己完成夢想。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自己更加肯定!
在親友讚嘆之餘,其實我心裡卻有一絲惆悵。在旅途上,我鮮少遇見臺灣人,但卻不時碰見鄰近的大陸八〇後和日本人。在資訊和知識爆炸性流通的當代,臺灣的年輕人,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環遊世界呢?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個世界以什麼模樣向我們展開?
旅途中,我很努力且驕傲地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國家。雖然他們發音分不清「呆晚」或「胎萬」,非常滑稽,但讓我感到開心的是,人們總是知道臺灣是座位於亞太地區的一座科技島。除了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關係外,他們對臺灣的印象是各項優秀的MIT 產品,我對此感到驕傲!
全球走了一圈回來,讀到這本書稿,我看到臺灣上兩個世代環遊世界的方式。臺灣有非常多的產業具有撼動世界的力量,從自行車、紡織、遊艇、高科技相關產業鏈,到本書介紹的精密機械產業,都是屬於臺灣的榮耀。
書中介紹的十一位產業前輩,在機械領域寫下他們豐碩的生命故事,他們帶領機械產業的發展,讓臺灣的生產力和技術力周遊到世界各國。如果未來換我們接棒,如果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要成為這十一位受訪人物之一,這過程需要做什麼努力呢?我試圖從這些故事找出關鍵。
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不服輸的堅強韌性,還有異於常人的「勤」。我深知,時遷事移,成功的經驗不可能直接複製,但卻有不變的特質能讓新生代學習。形式不同,本質相仿。這些成功人士都曾面臨困厄、無以為繼的時刻,所謂的成功和失敗,並不是「溫拿」跟「魯蛇」的二分法,而是持續努力、用知識為自己增添戰力。
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和我一樣正在探索未來的年輕人們。期待新世代陸續加入這艘開往世界的大船,持續讓更多人看見臺灣。期望臺灣有更多的文化和產業在世界舞台發光耀眼,往後在世界舞台航行的路上,讓我們能自豪地喊出:「我來自臺灣,I come from Taiwan.」。
*此書為固定版面格式,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閱讀*
一部記載臺灣精密機械業發展的鉅作!
耗時兩年,以人物為經,以時代大事件為緯;
臺灣工具機產業最重要的十一位推手如何讓MIT航向世界?
報考機械系、進入工具機業、投資精密機械業,必研讀本。
臺灣工具機產業承襲二戰後,由日本統治者所遺留下來的工匠傳統,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所攜來的資源之雙重背景,從戰後一九五○年代萌發,成為臺灣產業升級最堅實的後盾。無論是最早的農業,到一九七○年代帶領臺灣經濟起飛的紡織、重工業,都有工具機產業在背後默默地支持。這樣的產業進程,除了構基在時代背景上,更有無數產官學的人力物力投入,才產致這般的成果。
書中記錄了十一位工具機產業推手的故事。他們來自學術界、產業界、政府,各自擁有不一樣的學思養成過程,相同的是對於工具機產業的熱情。就是這群幕後推手,將臺灣的工具機產業推向世界。本書記述了這段篳路藍縷的歷程。看他們,怎樣將臺灣從蕞爾小島打造成為先進機械大國,成就如今有口皆碑的臺灣MIT品牌。
臺灣的產業持續升級,找尋在世界上的立足點,工具機產業也在這樣的浪頭上,繼續牽引臺灣前進,迎接智慧製造的嶄新挑戰。
▍作者介紹
游伊甄
喜歡挑戰各種訪談。寫稿,也拍紀錄短片。在每一次採訪工作中蒐集生命的故事,創作出故事的
生命。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畢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班。
總策畫/鄭友仁博士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機械工程博士,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AIM-HI)的創立主任。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創新研究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士、美國國際磨潤學會(STLE)會士、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儀器設備合作開發績優研發獎、美國國際磨潤學會(STLE)Walter D. Hodson最佳論文獎、通用汽車公司最高技術獎章-Charles L. McCuen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東元獎、有庠科技獎座等重要獎項與榮譽。
▍目錄
推薦序 彭駿隆
出版序 鄭友仁
自 序
PART 1 機械史專題:臺灣精密機械的成長歷程
PART 2 人物專訪
追逐火車頭夢想的不老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資深退休教授馬承九
跨域研發與產學合作先驅者─國立成功大學講座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
機械產業的推手─創智智權公司董事長、前工研院協理蔡新源
耳聽、眼看、手觸、設計到操作,全能的黑手老闆─楊鐵精密董事長楊日明
遠東機械,技術領先,從輪圈滾出六大事業─遠東機械榮譽董事長莊國欽
精密機械的故鄉:精機一甲子,品質一輩子─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
東台搶攻高階工具機市場,新芽綠成森林─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
穩、鍊、誠,追求更好,永無止進─永進機械董事長陳伯洋
併肩起步GO,航向世界第一大!─友嘉實業集團總裁朱志洋
傳動科技系統的王者,「滾」出世界第一等─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
最強悍的溫柔:女力領導,從鑄造業到整機廠─穎杰鑄造、金豐機器董事長涂美華
PART 3 附錄:臺灣精密機械史年表
▍出版序
這本專書從策畫到完成,歷經兩年的時間,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從過去尋找未來,透過每一位受訪者、每一家企業與機構的故事,構築一條臺灣精密機械史的時空隧道―從二戰時期的百廢待舉,乃至工業 4.0(智慧製造)的未來革命。
我身為機械系的老師,投注一生精力於精密機械領域的學術研究。於此同時,在我的學思歷程中,我看到機械技術、機械產業的發展,背後源自於一群奮戰不懈的人們,用他們的頭腦挑戰時代浪潮、用他們的雙手推動著機械產業前進。我們應該為此留下紀錄,回顧而能夠前瞻,藉由爬梳發展沿革來預見未來高階製造的趨向。
因此,我領導國立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AIM-HI)團隊,總共專訪十一位產官學的先進與企業主,邀請他們用自身的故事共同來參與這本機械史專書的製作。
我們第一位前往拜訪的對象是年逾百歲的馬承九教授。馬老師在訪談過程中,中、英、德三語並行,談起他最愛的機械,炯炯有神。諸位產學大老以及機械大廠的董事長們,也都是在全球行旅、會議滿檔的行程中,排除萬難地空出時間來,把自己從求學、創業、巔峰起落,乃至於往後的企業抱負,毫不保留地一一訴說。感謝每一位受訪者的分享,也謝謝訪談過程中,曾經幫助我們的每一位人員,讓我們能夠共同完成這本重要的作品。
我們注重人物訪談,口述歷史為主,輔以文獻材料,描摹出臺灣精密機產業的發展軌跡。我們關注的重點有三,分別是這十一位受訪者的生命史、這十一所機構的發展史,以及他們對於臺灣精密機械業,特別是在工具機產業發展的影響。臺灣的精密機械業具有特殊的產業聚落,中小型企業叢聚,數量達千家以上,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整機廠和協力廠合作無間,闖出成本低、品質好、交期短的國際競爭力。臺灣的精密機械業具有穩重與冒險的雙重性格,既堅守本業,同時又要勇於開拓未知的國際市場。我們透過全書十二則專題,鑑往知來,細數臺灣的精密機械業有何優勢,又如何因應不同時代浪潮的襲擊。
中正大學所處的嘉義,正位於臺灣的機密機械走廊。我們希望藉著這樣的地緣關係,加強跟精密機械產業的合作,共同面對未來產業升級的挑戰。臺灣的工具機業,目前正全力迎接新工業世代的來臨。工業 4.0 強調智慧製造,在製程中,除了機械以外,還需要感測、通訊、雲端、大數據處理等技術的相互支援。AIM-HI 在理工領域的整合研究之外,更進一步地帶入企業管理、行銷、口述歷史等人文社科的元素,企圖從更多元的面向來關照產業發展。
我於二○一一年主導AIM-HI 成立,AIM-HI 是中正大學精密機械製程的研究中心,以跨領域的思維發展學術研究,用務實的眼光,開展有益於實務的視野。我們看到產業跨領域整合的趨勢,精密機械業所需的人才,除了機械本科之外,也需要更多通訊、管理、設計、行銷等各領域人才的投入。我們注重跨領域整合,並且投注心力於培育產業人才,包括:辦理國際菁英種子營、雙聯學位、前瞻製造系統學程等多項方案。臺灣的精密機械業係以二戰遺留的舊設備起家,至今擁有強悍的自製與外銷能力,是幾代人的努力走過七十年的成果,未來更需要產官學攜手合作。中正大學與 AIM-HI 也將持續致力於技術研發、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等重要工作,一同迎向智慧製造的新挑戰。
▍推薦序
我環遊世界,再次看見臺灣/彭駿隆
我在二○一五年,背起大背包,用八十天自力環行世界一周。風景與人情之外,被騙、被搶、飛機降錯機場……狂奔和漫遊的時刻都是經歷。
這趟旅程讓我重新認識了樂觀、寂寞、疲憊與勇敢。當我回到台灣土地的瞬間,感動的眼淚潸然而下,原來我有這麼滿的勇氣,帶著自己完成夢想。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對自己更加肯定!
在親友讚嘆之餘,其實我心裡卻有一絲惆悵。在旅途上,我鮮少遇見臺灣人,但卻不時碰見鄰近的大陸八〇後和日本人。在資訊和知識爆炸性流通的當代,臺灣的年輕人,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環遊世界呢?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個世界以什麼模樣向我們展開?
旅途中,我很努力且驕傲地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國家。雖然他們發音分不清「呆晚」或「胎萬」,非常滑稽,但讓我感到開心的是,人們總是知道臺灣是座位於亞太地區的一座科技島。除了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關係外,他們對臺灣的印象是各項優秀的MIT 產品,我對此感到驕傲!
全球走了一圈回來,讀到這本書稿,我看到臺灣上兩個世代環遊世界的方式。臺灣有非常多的產業具有撼動世界的力量,從自行車、紡織、遊艇、高科技相關產業鏈,到本書介紹的精密機械產業,都是屬於臺灣的榮耀。
書中介紹的十一位產業前輩,在機械領域寫下他們豐碩的生命故事,他們帶領機械產業的發展,讓臺灣的生產力和技術力周遊到世界各國。如果未來換我們接棒,如果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要成為這十一位受訪人物之一,這過程需要做什麼努力呢?我試圖從這些故事找出關鍵。
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不服輸的堅強韌性,還有異於常人的「勤」。我深知,時遷事移,成功的經驗不可能直接複製,但卻有不變的特質能讓新生代學習。形式不同,本質相仿。這些成功人士都曾面臨困厄、無以為繼的時刻,所謂的成功和失敗,並不是「溫拿」跟「魯蛇」的二分法,而是持續努力、用知識為自己增添戰力。
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和我一樣正在探索未來的年輕人們。期待新世代陸續加入這艘開往世界的大船,持續讓更多人看見臺灣。期望臺灣有更多的文化和產業在世界舞台發光耀眼,往後在世界舞台航行的路上,讓我們能自豪地喊出:「我來自臺灣,I come from Taiwan.」。